保护赤水河 保护长江上游鱼类的“家园”
绿网讯 在云贵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一条被两岸红壤与森林围绕的蜿蜒河水向长江流去,那就是赤水河。在夏秋雨季,河岸红色泥沙受雨水冲刷大量混入河中,“赤水河”美名由此而来。3月27日,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及近十个月的前期准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贵州省发改委在贵阳联合举办了赤水河项目启动暨研讨会,正式启动了赤水河流域(贵州段)生态保护项目。
赤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全长436.5公里,流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其中贵州段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4%。赤水河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干流没有建坝,是一条自由呼吸的河流,被称为长江上游鱼类最后的栖息地和庇护所。其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已累计发现鱼类近160种,鸟类126种,兽类44种,植物超过1,700种。与此同时,赤水河独特的生态环境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期滋养着流域内社区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保护河流,也是探索河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最佳场所。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贵州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局、省农委及遵义和毕节市发改委的相关领导,与来自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所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一道,共同就赤水河流域保护与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了讨论。
根据TNC科学分析和实地考察,结合与各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研讨可以看出,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开展低级产能退出、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尤其自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渔、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以来,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生态系统状况整体保持良好。但受到严酷的地理条件限制和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压力,流域仍然存在一些潜在威胁:缺乏设计的产业发展对支流栖息地产生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难以监测和处理;保护区管理能力、管理人员和资金不足等。从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考虑,我们对赤水河流域鱼类分布及其行为模式的了解仍然存在不足,这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鱼类保护带来了挑战。
下一步,TNC将针对初步识别的各项目点开展严谨的论证,制定《赤水河流域(贵州段)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挖掘并开发生态友好性产品,在重点河段开展社区保护,推动实施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开展鱼类监测与科学研究,展开面向游客及周边学校的河流自然教育,探索可持续的流域保护资金机制,推动长期有效的赤水河流域重要干支流栖息地的保护。